條目 | 中文 | 英文 | 評析 |
---|---|---|---|
1 |
人與人之間的競爭: 表面是:房子,車子,票子,面子 核心是:能力,資源,圈子,人脈 本質是:思維,認知,價值,人品 真正的強者:知足,知止,知忍。 |
|
適合 由外在轉向內在的價值觀,有利於自我效能與德性倫理;避免把「強者」浪漫化,仍須同理與合作。 |
2 | 沒有通天手段,哪來家財萬貫。富在術數,不在勞身;利在局勢,不在力耕。你要抬頭看路,而非低頭幹活。 |
|
需斟酌 鼓勵策略與系統思維(心理學之「高階規劃」);但貶低勞動有失公平。理想是「策略 × 勤奮」雙輪。 |
3 | 人生三大錯誤:向糊塗人說明白話;試圖與不靠譜的人做正經事;與無情的人談感情。 |
|
適合 邊界設定與關係選擇能減少消耗;然也需留白給成長性(成長型思維)與對話的可能。 |
4 | 世上兩種值得信任的人:笨人(無心眼)、直人(不使心眼)。 |
|
需斟酌 信任應基於可驗證的行為與契約,而非類型貼標;避免刻板印象,採取「信任但驗證」。 |
5 | 如果你覺得某人過得不錯,說明你還不夠了解他。 |
|
適合 抑制社群媒體的「光環效應」與「比較陷阱」;提倡同理與不以貌取人。 |
6 | 輩輩開荒不如十年寒窗…即便從軍也比不上烏紗帽香。 |
|
警惕 宿命與權力崇拜色彩濃;易忽略多元成就與道德價值,與公平正義相悖。 |
7 | 不要為他人看法一味改變自己;否則失去自我也成不了他人。 |
|
適合 自我一致性(自我決定理論)提升幸福;同時保留對建設性回饋的開放性。 |
8 | 成功分享是經驗;不成功分享是笑話。 |
|
需斟酌 指出社會的「結果偏誤/倖存者偏差」;但失敗經驗同樣珍貴,應被鼓勵分享與學習。 |
9 | 有些人的恨無原因;你的優秀與幸福成了他們的「原罪」。 |
|
需斟酌 觸及嫉妒與投射心理;提防陷入受害敘事,仍要自省與邊界設定。 |
10 | 不成熟:為理由轟烈去死;成熟:為理由謙卑活著。 |
|
適合 強調意義導向(Frankl)與生命倫理;避免將自我犧牲美化至極端。 |
11 | 人之所以言之鑿鑿,是因為知道得太少。 |
|
適合 對應達克效應與智識謙卑;鼓勵持續學習與可錯性(波普爾)。 |
12 | 成熟在於做事時能重拾童年玩耍的認真勁。 |
|
適合 流動體驗(flow)與遊戲精神並重,提升創造力與專注。 |
13 | 關係中,異性看重你的價值而非付出;有價值時不必多做。 |
|
警惕 過度功利化愛情,忽略依附、溝通與共情;健康關係是雙向付出與價值共同創造。 |
14 | 被人揭下面具是失敗;自己揭下面具是勝利。 |
|
適合 真誠與自我表露(Rogers)提升關係品質;同時兼顧自我保護與情境智慧。 |
15 | 允許彼此不同:懂前半句能包容;懂後半句能做自己。 |
|
適合 自我分化(Bowen)與多元包容並重;降低從眾壓力,提升心理安全感。 |
16 | 自律與不自律都吃苦;自律的苦會讓人生更甜。 |
|
適合 延遲滿足與習慣形成有效;注意避免完美主義與過度苛責。 |
17 | 有些婚姻只有身體陪伴,靈魂不匹配;可能比單身更孤獨。 |
|
需斟酌 指出親密與依附重要性;避免以偏概全,鼓勵溝通/諮商增進連結。 |
18 | 心中無愛無恨無他人則重生;失去比擁有踏實。 |
|
需斟酌 近於佛家不著相/斯多葛超然;警惕情感麻木,倡導健康的連結與放下。 |
19 | 一生渡你者:愛你與傷你的人;前者給溫暖,後者給歷練,皆為渡你。 |
|
需斟酌 正向重估有助復原力;但勿浪漫化傷害,需清楚界線與求助。 |
20 | 別打擾不願理你的人;真正在乎的人會主動陪伴。覺得自己多餘,就轉身離開。 |
|
適合 避免情感沉沒成本;倡導自尊與果斷,亦保留坦誠溝通的空間。 |
21 | 被傷害還被指責敏感;反擊又被說小題大作。過度遷就只會助長他人越界。 |
|
適合 主張自我主張(assertiveness)與界線;以非暴力溝通避免報復循環。 |
22 | 肉眼:名利;天眼:輪迴;法眼:因果;慧眼:心幻;佛眼:慈悲。 |
|
適合 提供多層詮釋框架,導向慈悲倫理;注意避免成為消極宿命論。 |
23 | 讓你放下自尊與底線成為例外的人,就是你的劫。 |
|
需斟酌 指出關係紅旗與依附焦慮;勿陷「宿命」敘事,應強化自我價值與退出機制。 |
24 | 不同層次難以互懂;層次在於人品與認知清晰度;同頻相吸、同趣同樂。 |
|
需斟酌 強調價值同頻利於連結;避免菁英主義與回音室,保留跨差異合作。 |
25 | 若你健康、溫飽遮寒,就已非常幸福,無可抱怨。 |
|
適合 感恩練習能提升主觀幸福與抗壓;同時不否認結構性不平等的改善必要。 |